Skip to content

关于做好Read it later的重要性

什么是 Read it later ?

来自抖音某自媒体博主:“Read it later 是指在阅读 or 浏览中发现一则内容好、质量高且对自己有帮助的文章/视频后,将文章/视频的「访问方式」保存到一个列表中,等待以后阅读。”

当然在这里,我对 Read it later 有不同的见解。我认为 Read it later 不仅仅局限于字面的 “把某些知识性内容整合在一起方便日后阅读”。我认为要做到 Read it later 就要做全面:从 发现内容 -> 初读内容 -> 收集内容 -> re阅读内容 -> 反思和总结,完成整个流程,做到对内容真正的吸收和内化。这也正好呼应了本分类小节的标题“🤔反思和总结”。

为什么要 Read it later ?

结合当前时代背景,大家的生活节奏都逐渐变快,在巨大的各方压力作用下,大家也都更加倾向于接受“短小精悍”的 信息,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短视频。然而在短视频种类中,大家对「游戏、擦边、电影剪辑等各种娱乐视频」表现出极高的粘性,却对于「长视频、长文章等知识性内容」包容度太低,很少有人能够在信息搜集的现场完成对内容的接收和内化。因此, Read it later 这一概念就应运而生。

白天呢不管你在做什么事情,中间一定会存在大量的碎片化的时间,大量的时间在刷手机、在看各种电子的信息、碎片化的信息,这些信息一定一定一定要集中管理起来。要不然的话,它只会进你的收藏夹吃灰。如果你曾经做过或者现在正在做自媒体,并且发过一些偏干货类的内容的话,你会发现这类内容它的收藏、点赞特别容易拉的很高。但是点赞完之后,收藏完之后,真的有多少人重复去看、重复去学习、重复去吸收?真的寥寥无几。很多人收藏夹吃灰的原因是,他自己都想不起来自己收藏夹里面收藏了什么东西。一方面是因为收藏夹里面东西已经很多了,读者还在不断的往里面塞;另外一方面是,读者各个平台可能都有一个独立的收藏夹,在知乎有一个、在抖音有个、在小红书有个、在微博有一个……就会导致你从自己的那个很臃肿收藏夹当中去拿一个东西,找半天找不着,然后就放弃掉了。所以你没法去建立起高频并且有效去使用收藏夹这么一个习惯。所以在白天那么多碎片化时间里面,你自己去总结、去萃取出来了一些高质量内容、高质量信息,但你只是放在收藏夹里,没有后续的行为,那这个时间就纯纯是浪费掉的。

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个统一管理的平台来做好后续的重复学习。

具体落实?

在平时和朋友进行聊天的时候,我是有这么一种感觉:就大概在 每3年或者每4年,差不多这么一个时间窗口的时候,人的价值观、人的性格、包括人的审美等等各个方面,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。在我看来比较外在的原因是人的每个状态、每个阶段,基本都是以3~4年为周期。高中大学、初入职场创业、恋爱结婚、一胎呀二胎……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时间间隔。

透过表面现象去看这些差异,认识到这些改变的本质,实际上就是 信息 在发挥作用。因为每个阶段你所遇到的人生的课题,你接触到的人和事是完全不一样的,所以你能吸收到的 信息 不一样。

我跟一些比较年长的人去吃饭、闲聊的时候,大家都普遍会有个很强烈的感受,就是越来越觉得 信息筛选能力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。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体力、精力、尤其脑力衰减之后,信息尤其是有效信息的筛选,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。AI 这么火,它的本质价值无非也是让信息筛选的效率变得更高,让有效信息的传递成本变得很低。我们的一生就注定在不断的抵抗信息的熵增

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要降低 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 带来的负面影响。那么这里有几个原则:

  • 第一个是广撒网。你要知道足够多的;
  • 第二个是有效信息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管理、汇集的地方;
  • 第三个是多去输出。以输出来倒逼输入,或者说提高输入的效率。

现在信息鱼龙混杂,在 Read it later 的第一步“发现内容”上,我主要关注在:

  • 过去24个小时全平台 大家都在高度关注 哪几件事情,哪几件事情赢得最大的曝光量;
  • 新的概念。这个新的概念,这个新的词,它背后所代表的科技知识、金融知识……
  • 我关心的领域 的最新动态。

刚才说的原则二:有效信息统一管理、汇集,我自己的习惯是我会把所有的白天碎片时间所检索、浏览出来的这些:

  • 碎片化的信息、
  • 我觉得有价值的
  • 我觉得可以再看一看的、
  • 我觉得后面可以再捋捋的

内容,我都会把它放在同一个地方。不管是抖音,小红书,还有很多其他平台的,全都在这个地方。

市面上有非常多的 read it later 这种产品,叫稍后阅读产品。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,然后统一在这里面打好标签,做好分类。这样的话我们在后续突然想到,有个东西能够对自己有帮助的时候,就能快速的去找到并用起来。这就建立起来一个使用的反馈。同时一个使用的习惯就慢慢被建立起来,所谓「收藏夹」才能够物尽其用。

刚才还聊了第三个原则:以输入来倒闭输入,来提高输入的一个效率。

费曼学习法 本质其实也是输出来倒逼输入,我在写博客也是输出的一种方式。因为大脑它有一定带宽,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会越来越多,所以很多信息它注定要被遗忘掉。但是当有些信息它变成了一些观点,变成了你个人为人处世的一些经验,一些认知,一些想法的时候,这种记忆就会十分深刻。

这就是内化的过程,输出就是把输入内化的一个必要环节。

我们需要不断对外输出,可能是跟朋友闲聊 、可能是把一些内容当成做事的原则,去应用然后拿到反馈,然后去自我印证最后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。包括我们博客仔喜欢写文章,另外还有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以视频的形式输出,本质上都是在提升内化的效率,从而让自己记得更久一点。

最后还是那句话:信息很重要。信息筛选能力,是人和人发展差异的根本,不要浪费掉、不要牺牲掉任何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。

贡献者

页面历史